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4-07-04

东西问丨莫毅明:中国数学研究如何借助国际交流飞速提升?******

  中新社香港1月30日电 题 :中国数学研究如何师夷长技飞速提升?

  ——专访香港数学家莫毅明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1980年 ,莫毅明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 ,遇到了首批来自中国 的留学生 ,他们一边汲取新知识用于推进自己 的学术研究 ,一边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介绍回国 。莫毅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推动国家数学发展 的动力和梦想。

  不久前,莫毅明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他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回溯自己 的数学梦 ,也梳理中国数学如何从改革开放前 的落后状态 ,师夷长技,奋起直追,取得丰硕成果。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 :可否谈谈您 是如何踏上“数学之旅”?这一过程中,是否有对您影响深远的人?

  莫毅明:我父亲对数学感兴趣 ,我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做一些对中国有贡献 、对中华文化以及文明有贡献的事情。我小时候资源很少,都是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看,或者看高我一级的姐姐 的课本 。那时候数学刚经历改革,从旧数学过渡到新数学,我恰好 是在这个关口 ,我姐姐那一年还 是念旧数学 ,我就开始念新数学,她 的旧数学教材我就拿来念,是比较以解题为中心的 ,比如平面几何 ,我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着迷 。我既学了非常有内容 、比较古典的数学 ,也受到新数学几何集合论与数理学逻辑 的影响。

  我中学的那位老师水准应该是教大学的,他编写的教材用新数学 的语言把旧数学的内容放进去,还把一些新数学里的基础数学内涵较早地讲给我们听,比如线性代数 、概率论等。我离开香港的时候数学根底已经比较扎实了,范围比较宽,也比较深 ,所以到大学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学习研究院的课程研究了。

  中新社记者 :您认为作为一个数学家,为何掌握不同学科 的知识也如此重要?

  莫毅明:在很多大学,学数学可以拿文学硕士 ,也可以拿理学硕士 。其实,做数学需要有很多灵感和创造力 。因此,有人把数学看成是在文科和理科 的中间 。

  很多数学家都有别 的能力,比如同时也是音乐家 、画家等,而我就对文学很感兴趣 。一个人如果对世界了解得比较宽 ,自然灵感来源就多了一些。

  中新社记者 :您如何理解数学之美?跟别 的学科相比 ,它更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莫毅明:“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生物之谜 ,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到数学 。”这 是华罗庚的名言。数学 的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叙述一个真理 ,特殊 的例子可以一个一个情况去解决 ,看通以后可以几句话就把很多的努力总结起来。它 的美就在于简洁 ,而且要贯通 。

  在数学的世界里面,要解的问题总比能解答的人要多 。所以,只要有人类 ,数学这个学科就会存在。这个追求过程无穷无尽 ,这也 是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银河星空。吴德军 摄

  中新社记者:从宏观角度来看,您认为数学研究需要怎样 的环境 ?香港和国家整体的数学水准,跟世界最高水准相比如何 ?

  莫毅明 :数学要发展 ,要有很多有动力和梦想 的人 。1980年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那段时间遇到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他们非常有动力地去学新 的东西 ,一方面是自己做研究,另一方面是把这些新 的内容介绍回国 ,我也一早就参与了这个行动 。当我在斯坦福大学写完博士论文后 ,第一个学术项目就是到中国科学院做了一个月 的演讲,从学生 的角度把一些比较新 的东西介绍给他们 ,也 是在那个场合,我开始认识一些后来 的合作伙伴。

  今天跟1980年比较,中国在数学领域 的进步是非常明显 的 ,可以说取得了非常优秀 的成果 ,在某些数学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准,人才也 是辈出 。我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要让中国 的数学水准提升得更快 ,研究 的环境 、交流的环境是重要的,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环境 ,比如数学研究所举办研讨会或者数学会议,我们应该寻找更多机会跟国际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分享彼此 的研究灵感 、成果,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或许可以找到新路径,我个人也得益于有这种机会。

2022年7月 ,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在南京举行,莫毅明通过视频发言。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 :您在香港和海外都拥有读书 、执教的经验,您认为中西方在数学研究和相关人才培育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莫毅明:可以从大学学习中看出一些区别,中国可能比较重视每个领域 的基础课程,这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国外 的考核方式灵活一点 ,我也吸收了这些经验并尝试在香港大学 的教学设计中实践出来 。举个例子,研究生水准 的课程 ,除了让他们去做一些习题,我还会利用口试形式。

  在做研究 的时候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 ,也能够对别人提的问题作出比较迅速 的反应 。做研究往往 是别人没有做过的问题 ,所以需要在别人 的知识的基础上构思一些新的想法去做新 的题目 。说一百句别人知道的话,比不上说一句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现在中国教育需要做 的就是让学生有表达自己 的机会 ,我个人试图让学生在表达自己 的过程中,找到新的方向或者解决问题。

  中国的数学文化很着重解题 ,解题 是很重要的 ,但要创造新的方向是要综合各个方面或者有崭新 的想法。这种能力应该是通过别 的途径获得的,跟有经验的合作者交流 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励国际上 的合作 。

  中新社记者:您于2022年10月当选香港科学院副院长 ,也是香港第五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的科学家,您对未来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有何想法 ?

  莫毅明:香港科学院涉及到很多别的学科 ,香港在哪一方面可以更表现自己 ,让全世界知道香港在自然科学方面 是站在世界 的很高的水准 ,这些都 是需要照顾 的地方 。让香港科学院受到世界重视,这一点很重要 ,不纯粹 是数学学科范畴 的问题。

  至于学科 的建设,比较自由 的交流形式是最好 的 ,前几年当然 是因为疫情的缘故交流有些困难,尽管可以通过网上形式,不过有很大 的区别 。数学非正式交流很重要 ,要 是有一个访问学者,你跟他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如果他有机会哪怕一两个礼拜跟你讨论 ,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往往远比开一个会好 。

  现在我可能更重视年轻人的培养,数学传承的观念 是很重要 的,因为这个团体不是很大 ,学问在不断创造 的同时也会流失一些学生,如果没有办法传承的话(数学研究)可能就会停下来,别 的团队会在这方面开展工作,中国可能就会失去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所以这种传承 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未来数学研究在发展新的方向的同时 ,要保证一些已经在国际上有高水准 的项目能够不断发展 。(完)

  受访者简介:

  莫毅明 ,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同时也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致力于多复变函数论 、复微分几何与代数几何的研究 ,于去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是香港第五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的科学家,通晓多国语言。

五五世纪

广西铁路“点灯人”冷雨夜守护春运安全******

  (新春走基层)广西铁路“点灯人”冷雨夜守护春运安全

  中新网玉林1月12日电(谭育俊)1月11日凌晨4时 ,天黑漆黑漆、冷雨绵绵。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玉林工务段玉林二场工区11名职工集结在黎湛线玉林二场道岔旁,借着扎在头上的头灯光亮 ,在黑夜冷雨中进行检修道岔设备作业 。

  连日来,广西玉林地区冷雨纷纷。由于受低温影响 ,钢轨容易受冷收缩引起设备变化 ,为确保春运线路设备安全,该段加大站场设备检查整修力度,组织职工强化设备检查巡查,及时整修线路设备病害 ,为春运安全保驾护航 。

玉林工务段职工顶着寒风冷雨在线路上进行拨道校正方向作业。 李慕传 摄玉林工务段职工顶着寒风冷雨在线路上进行拨道校正方向作业 。 李慕传 摄

  “春运期间列车开行密度大、钢轨设备负荷加重,现场又低温阴雨 ,设备容易引起变化 。我们今天作业 的项目就 是检查站线股道和道岔设备,及时发现和加固轨道连结零件,处理影响线路质量的问题 ,稳定线路基础 ,增强设备防寒能力。”在现场跟班作业 的玉林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李慕传边走边说。

  接到防护员“可以上道作业” 的通知后,李慕传把职工分成两组,一组5人,分别由工区副工长古雨杭 、班长陈宇飞带队,在南、北头道岔、股道区段展开检修作业。

玉林工务段职工在线路上对钢轨接头进行修理加固。 谭育俊 摄玉林工务段职工在线路上对钢轨接头进行修理加固 。 谭育俊 摄

  雨一直下,细雨夹着寒风尽往脖子里钻 。古雨杭手拿检查锤逐一敲击钢轨扣板上 的螺丝 、螺栓 ,每隔一根轨枕就弯下腰用反光镜伸入轨底,反照检查轨底是否有病害 、伤损。只见他一会拿起道尺检查钢轨水平 、轨距 ,一会又拿出记录本记录着检查数据,还时不时叮嘱工友们要细心 ,不漏敲、不漏看 、不漏检 ,不放过任何一处不良处所 。

玉林工务段职工在线路道岔上进行病害整修作业 。 谭育俊 摄玉林工务段职工在线路道岔上进行病害整修作业。 谭育俊 摄

  弯腰 、蹲下,锤起、锤落,加固、拧紧 ,一路检一路看一路记 ,职工们在有条不紊地作业着 。

  从当日凌晨4时至9时30分 ,古雨杭和工友们在风雨中连续奋战了5个多小时 ,完成检查道岔31组 、股道3.2公里的作业任务 。而他们 的鞋子早已灌满了水,身上衣服也被雨水打湿,就这样不惧风雨寒冷,用心用情守护着春运旅客的回家平安路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