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4-07-04

一片茶叶 从安溪走向世界******

  安溪,地处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 、漳州中间结合部 , 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从宋元时期开始 ,只要船能到的地方 ,就有安溪的茶。”谈到安溪茶 的发展历史 ,魏月德自豪地说道 。

  茶农正在茶园采摘茶叶(受访者供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 的常客,中国茶一直是对外重要 的中国符号 。而安溪铁观音作为乌龙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也一直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着其独有 的魅力。

  “安溪县 的产茶历史始于唐朝 ,宋元时期安溪茶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至明代中叶,安溪全县已经大面积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 ,20世纪初 ,安溪铁观音成为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 。侨居东南亚各国 的安溪人 ,积极行销家乡的乌龙茶,倡导饮用家乡的乌龙茶。”魏月德介绍。

  铁观音母树前 的石碑(受访者供图)

  七泡有余香,独具观音韵。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的铁观音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有一个关于铁观音的美丽传说 :300年前,魏月德 的祖先魏荫发现一株破石而出的茶树,便将此茶树在打石坑压苗繁殖,日后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茶之一 。

  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月29日 ,在包含铁观音制作技艺 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了300多年 的铁观音,如今还在继续发挥属于它 的活力,护佑着所有安溪人民 ,如今安溪铁观音也已成长为安溪的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 。

  魏月德在进行制作工艺中 的摇青步骤(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安溪全县茶园面积有60万亩 ,年产量6.2万吨 ,涉茶总产值250亿元。安溪茶叶出口日本、东南亚 、欧盟等63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茶农因茶脱贫 ,因茶致富 。农民纯收入 的50%以上来自于茶产业 。在我们安溪,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今年59岁的魏月德已经与茶打了44年交道了。

  从刚开始接触茶时的不喜欢到喜欢到热爱,再到现在肩负传承的使命 ,魏月德很 是感慨 。2008年,魏月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也开始把越来越多 的精力用在传播铁观音制作技艺和文化上 。

  魏月德在进行制作工艺中的凉青步骤(受访者供图)

  “我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 是铁观音 。”为了做好这件事 ,魏月德用了15年的时间编制出版了《铁观音秘笈》 。“我请县文史馆 的一个专家帮忙执笔 ,我口述,他来写 。我把祖辈留下来的技艺,和自己半辈子摸索出来 的经验,都写到了这本书里。”魏月德用了15年 的时间编制出版了《铁观音秘笈》 。

  除此以外,他还出版《铁观音 的前世今生》《魏荫与铁观音》和《魏荫铁观音探源》等著作,为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 的传承与研究作了不懈努力 。

  “我不希望铁观音技艺只藏在一个家族的‘秘笈’里 ,它应该传播向全世界 。物质是需要用文字去进行保留的,一个人的保存 是会失传 的。一个好 的东西,要让大家能够分享 ,能够保存 。”魏月德说。对学茶、做茶 、爱茶的人 ,魏月德一向来者不拒 ,几十年来 ,徒弟已有数百个,学有所成出师者数名。

  魏月德说 :“我永远都 是一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推广 的志愿者 。只要学茶的人还在 ,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 的传承就不会中断 。”如今,那颗300年的母树依然枝繁叶茂 ,铁观音茶树也早已遍布全国各地 ,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岳沛 靳铃涵)

55世纪

贾科梅蒂 的巴黎十四区******

  光明日报记者 何农

  贾科梅蒂最有名 的雕塑作品《行走 的人》,诞生于他那间只有23平方米的工作室兼卧室 。他 的这间租来的工作室 ,在他死后物归原主 ,现在早已成了巴黎14区蒙巴纳斯街区无数外表老旧的公寓房中 的一间。只有门口高悬 的市政府牌子还能提醒路人,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伟大 的艺术家,诞生过无数名垂青史 的作品。

贾科梅蒂的巴黎十四区

《行走的人》 资料图片

  2010年 ,《行走 的人》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6500万英镑成交,刷新了当时雕塑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 的世界纪录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出生于瑞士意大利语区一个小村 ,终其一生 ,他都与那里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那是他灵感的源泉、心的归属地 、身 的休憩所和躲避二战战火的世外桃源 。也正是在那里,他在13岁时以当地的山水为主题画下了第一幅水彩画。

  在这间曾经吸引过许多与他同时代 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 、作家、哲学家、记者等前来拜访的工作室里,他对着模特创作素描或雕塑 ,与同道者高谈阔论 ,为名为《超现实主义为革命服务》的刊物写稿 ,同时也在这里居住、生活。屋角放了一张床 。在一段时间内 ,贾科梅蒂和他的夫人以及他 的弟弟——这两个长期给他当模特 的人——一起住在这间尘土飞扬 、连上个厕所都要出门长途跋涉 的房间里。在他功成名就 、有了支付能力之后 ,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给终日抱怨 的夫人和弟弟在巴黎各买了一套公寓 ,但 是贾科梅蒂仍然留在这里创作 。从1927年租下这间房一直到死 ,除去中间有几年回瑞士躲避战火,他在这里租住了40年。

  这个地方离他的老师安托万·布尔戴尔 的工作室不远 。他老师 的老师、雕塑大师罗丹 的家和工作室也在大约两公里 的地方 。1922年 ,他接受了父亲、著名后印象派画家乔瓦尼·贾科梅蒂的建议来到巴黎 ,在“大茅屋”艺术院与后来都逐渐成为世界级大师 的那些画家、雕塑家们整天泡在一起 。当然,他也免不了晚上去附近的那些著名酒吧和咖啡馆消磨时光,这些地方都离得很近。贾科梅蒂和同时代其他那些气味相投的艺术家们一样 ,甫一来到法国巴黎,就直奔蒙巴纳斯街区,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们巴黎生活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就 是在这个直径最多五六公里 的小圈子之内。而他们的灵魂 ,即使在他们离开了巴黎乃至离开了人世之后 ,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 。

  这也 是为什么在贾科梅蒂 的遗孀去世 、他所有的作品被捐献给了“贾科梅蒂学院—基金会”之后,这个拥有贾科梅蒂最多作品的机构,决定还 是在巴黎14区蒙巴纳斯街区 ,寻找一处能够符合艺术家生前的生活和创作氛围以及身后名望的处所,以便为他建立博物馆 。最终他们选定了著名“新艺术”派装饰艺术家保罗·佛劳特亲自设计和曾经长时间生活和创作 的私宅 ,作为贾科梅蒂博物馆。保罗·佛劳特曾经为巴黎第一座百货商厦、著名的百货公司乐蓬马歇做室内设计 。而贾科梅蒂在贫困潦倒 的时候 ,也曾和弟弟一起 ,接下一些室内装饰设计的合同 ,挣点零花钱、快钱 ,以保证他们在实在受不了狭小脏乱 的工作室兼卧室 的时候,能有条件去旁边 的饭店住几天,换换环境 。

  博物馆面朝著名 的蒙巴纳斯公墓,那里安息着诸如萨特等众多知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这个贾科梅蒂生前也许从未走进 、但一定从窗前多次走过 的房屋 ,向左几十米,就 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萨特女友、作家西蒙娜·波伏瓦的故居 。而萨特和波伏瓦都属于在贾科梅蒂来到巴黎之后 ,就迅速在他周围形成的粉丝群中的一员 。相信如果贾科梅蒂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也会对这样的安排感到满意。

  在贾科梅蒂骤然离世之后,他的夫人搬离了那间租来的工作室。幸运 的是,对自己丈夫 的创作和作品充满深情和自信 的艺术家夫人,尽可能地把那间著名工作室的所有摆设原封不动地搬离,包括一面满是贾科梅蒂即兴创作 的内墙。这使得工作室现在得以在博物馆中被还原 。

  其实将其称作博物馆 是不准确 的 。它真正的名称是“贾科梅蒂学院” 。爱好者们可以来这里参观 ,看大师 的真迹 ,研究者们则可以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 。

  据说 ,贾科梅蒂 的大多数作品 ,都 是在模特已经离开工作室之后才创作完成的 。具体 的形象只能为他带来灵感 ,抽象 的他们才构成他 的素描 、绘画或雕塑作品。1937年,贾科梅蒂和来自爱尔兰 的戏剧家贝克特(1906-1989)在左岸的花神咖啡馆相遇 ,很快两人便成为好友 ,他们一起观察来往 的人 ,讨论艺术。周围形形色色的生活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他们手中或笔下抽象 的形象 ,都来自一个一个生动具体的人物。1961年贝克特 的《等待戈多》再次上演,贾科梅蒂欣然为其制作舞台背景 。

  多年来,“贾科梅蒂学院—基金会”将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轮流展出,并决定永不出售他 的任何一件作品。而与贾科梅蒂作品一个侧面或一个细节相关的内容,则可能成为一次展览、一场交流的主题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13版)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