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_大发app
大发app2023-01-31 16:05

大发app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枝叶总关情,中国十年书写民生保障新篇章******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题 :枝叶总关情 ,中国十年书写民生保障新篇章

  ——专访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药费清单上 的报销比例更高了、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选择更多了 、街头巷尾的公共健身设施更丰富了……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正被诸多日常生活细节所记录。也正是这些细微处 的变化 ,在过去十年间一笔一画 ,写成了一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文章”。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夯实民生基础 ,筑牢民生底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推动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这一时期 ,也 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期。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全面,“民生”二字已不再 是单一领域 的概念,更演变成综合性、多向度的载体 。

  十年来 ,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养老床位近十年增加近一倍 ,规模超过800万张 ,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 ,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 ;建成世界上最大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数字跃动间 , 是中国人生活的全方位改善。

资料图 :2021年12月28日 ,甘肃省妇联保育院 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 。徐雪 摄  资料图:2021年12月28日,甘肃省妇联保育院 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 。徐雪 摄

  当然,民生事项千头万绪 ,从来都不乏新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加试题”,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婴儿,都得到全力救治,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积极应对这一进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 。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年均增加逾1000万人 。欧晓理提到,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 的新起点 。眼下,中国仍有一些民生问题交叉体现在各个领域,有待进一步解决 。民众对相关公共服务 的需求也从“要有”向“要好”转变 ,呈现多样化 、多层次 、多方面的特点。

  今年1月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紧扣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优军服务和文体服务等需求 ,改善民生这篇“大文章”里的更多细微之处,料将得到细致关照 。

  欧晓理表示,这项工作将坚持一个原则,即“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民众 的“急难愁盼” ,努力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不吊高胃口、不过度承诺 ,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完)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右)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右)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过去十年中国民生领域取得历史性 、全方位成就。具体到社会领域,哪些进步最值得关注 ?

  欧晓理:人民幸福 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夯实民生基础 ,筑牢民生底线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发展改革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这十年 ,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面对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儿,都得到全力救治,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 的成果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的人数比例达到37.2% ,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 。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养老床位近十年增加近一倍,规模超过800万张 ,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 。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 ,我们不失时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大力发展普惠生活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 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新社记者: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 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的诸多细节上。能否举个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欧晓理 :十年来,一项项真真切切 的实惠,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里 ,我举一个例子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是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减少患者跨省就医 、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和有序扩围。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实现三批共50个项目落地实施 ,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派驻专家超过3000人 ,实现先进医疗技术快速平移,跨省就医流向得到初步改善 。按照工作部署 ,接下来将把其余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 ,实现全国全覆盖 。目前正在抓紧推动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 ,努力向“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再迈进一步 。

  图片资料图:北京市普仁医院内 的自助服务终端 。徐婧 摄资料图:北京市普仁医院内 的自助服务终端 。徐婧 摄

  中新社记者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 ,连接民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整体考量?未来将如何进行系统谋划?

  欧晓理: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今年1月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我委会同中宣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 。简要来讲 ,就 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发挥两方力量 ,抓好三项工作。

  坚持一个原则,就 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 ,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吊高胃口 、不过度承诺,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发挥两方力量,就 是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保基本 ,多元促普惠 ,统筹各种资源,引导各方参与 ,形成政府 、社会、个人协同发力 、共建共享 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 ,地区、城乡 、人群间 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

  二 是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要积极推动政府 、社会 、市场多元参与 ,围绕托育、学前教育 、县域普通高中 、养老、医疗、住房等6大领域,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服务供给,推动供需矛盾明显缓解。

  三是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品牌化标准化建设 ,不断丰富高品质多样化 的生活服务供给 ,既促进消费 、满足群众需求 ,又为今后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蓄势储能。

  下一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规划》各项任务举措贯彻落实工作,做到任务有实招 、工作有实效 、群众有实感 。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 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国养老体系建设整体部署和发展思路 是怎样 的 ?

  欧晓理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加超过1000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独生子女家庭陆续进入老龄阶段,这个特殊国情意味着注重家庭养老 的同时 ,要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 ;二 是新进入的老年群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更强 ,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为此,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一 是多种路径协同发展 。首先,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 的基本养老需求 ,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 。其次 ,扩大面向普通老年人 的服务供给。通过完善规划、土地 、住房、财政、投融资 、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资源 ,精准对接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 。此外 ,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满足个性化需要 。做好银发经济这篇大文章,发展老年人实物消费 、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养老产业 ,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

  二 是实施整体解决方案 。“十四五”期间 ,我们创新采取整体解决的方式推进落实,组织全国各地编制“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请各个城市细化发展目标和任务,拿出一揽子支持性“政策包”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养老体系建设 。目前 ,有329个城市报送了整体解决方案,我们专门组织力量研究,逐个反馈了意见建议 ,指导这些城市打造量身定制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2022年底前 ,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全国所有地市印发实施。

  三 是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我们将通过中央投资 的支持和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力度。同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包容开放 的发展环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监管服务 ,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力强 、品质优良、标准规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引导老龄产业集群发展。

资料图:河北沧州“医院进社区”活动,服务老年人 。资料图 :河北沧州“医院进社区”活动,服务老年人 。

  中新社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倾斜,人们明显感觉到国家在这方面更舍得投入。近年来中国社会民生领域投资情况如何?未来还有哪些安排?

  欧晓理: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将“保民生”作为工作重点 ,强调要加大对民生领域 的投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 ,统筹利用多种资金渠道 ,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 。

  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增长,重点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十九大以来,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合计超3400亿元(人民币 ,下同),2022年相比5年前增长了31.8%,积极支持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旅游、社会福利 、体育、养老托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供坚实支撑。近3年 ,社会领域实际已发行 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近1.7万亿元,有力改善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 ,有效促进了各地公共服务供给量质齐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新融资渠道也不断为社会事业建设注入新活力,补充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资源 。

  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坚持“三聚焦”,聚焦党中央 、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 ,多措并举保障民生投入。持续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压舱石”作用,组织实施好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6大工程专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资金渠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 ,加快项目实施;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民生领域事业产业发展。通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种作用”,促进形成多方合力 ,保障好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底线 ,切实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进形成多样化、个性化 、高品质 的生活服务供给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 。

南佐“古国”:黄土高原上最早 的国家******

  “宫城”祭祀区出土的带盖塞陶瓶 作者供图

  “宫城”区发掘现场 作者供图

  “宫城”祭祀区出土的白陶带盖簋 作者供图

  “宫城”祭祀区炭化水稻出土区域(局部) 作者供图

  【考古中国】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 的“文明” ,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 ,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 、精神和制度创造 的总和。“国家 是文明社会 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称得上“文明”,则必须进入国家阶段 。恩格斯曾提出国家产生 的两个标志,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按地区划分国民指以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则是“王权”。以此衡量 ,距今5100年左右 的南佐都邑遗址 , 是黄土高原上最早出现国家社会 的标志,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增添了又一实证。

  甘肃庆阳西峰西郊的南佐遗址,坐落在黄土高原第一大塬——董志塬上,传说中这里是黄帝部族 的重要活动地域 ,也 是以农业著称 的周人祖先不窋 的老家。南佐遗址发现于1958年,1984—1986年和1994—1996年有过两个阶段的发掘 ,从2021年开始第三阶段 的发掘和调查 、勘探工作 ,基本确认这 是一处以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为主体的遗址 ,遗址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可能有外环壕。聚落中部是由9座方形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 的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核心区中部偏北是数千平方米的由“护城河”和夯土宫墙围成的“宫城” 。“宫城”中心为主殿 ,“九台”之外还有多处居住区 、夯土台、沟渠水利设施等遗存,出土了大量白陶、黑陶等珍贵遗物和大量水稻,从多个方面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气象。

  数千人数年建成 的“国家级”工程

  南佐聚落不仅整体规模巨大 ,而且宫殿 、夯土台、壕沟水利设施等 的建筑工程量也很惊人。以聚落中部 的“九台”来说,每座夯土台约40米见方 ,现存还有5~7米高,复原起来就像九座小金字塔。每座台子外周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方形内环壕 ,内环壕 的侧壁及底部有2~4米厚的夯土护壁 ,以防流水对黄土沟壁 的侵蚀 。我们推测环壕不仅有礼仪象征和防御作用,而且 是与其他沟壕池沼连通的 、有实际用途 的大型水利工程。内环壕外还有一周宽约20米 的外环壕,内 、外壕总长度估计在5千米以上。“九台”环壕工程总土方量当在75万立方米以上 ,以当时的条件,大概需要5000人工作1年时间才能完成。如果以壕沟中挖出来 的土夯筑“九台” ,所费工时应当不比挖筑壕沟少。

  再看中央“宫城”区 。有夯土围墙 的长方形“宫城”东西宽约55米 、南北长约67米,面积在3600平方米以上。“宫城”外有宽约15米、深10米多 的“护城河” ,它的两侧也有夯土护壁。加上“护城河”,整个“宫城”区占地面积就有8000多平方米。“宫城”中部偏北的主殿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两个顶梁柱柱洞直径各约1.5米,中央火坛(火塘)直径3.2米——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 的身长 ,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宫城”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列侧室(侧殿) 。所有这些宫墙 、房墙都以版筑方法夯筑得十分坚实精整,窄处宽1~1.5米,最宽处可达5米,现存高度1.5~3.5米 , 是国内发现年代最早 、规模最大、保存最好 的夯土建筑遗存。

   “宫城”区建筑材料还包括土坯和最早的红砖 ,各处地面、墙壁都以石灰多层涂抹,甚至宫墙也不例外,这也 是国内最早大范围使用白灰面装饰建筑的实例。我们可以想见 ,五千年前 的南佐“宫城”,到处都是那么洁白明亮 ,和大家熟悉的北京紫禁城 的色彩大不相同 。我们估计,“宫城”区的建筑工程量应该不会少于“九台”区 。

  经勘探和试掘 ,在“九台”外其他区域还发现有多处白灰面窑洞式房屋居住区、夯土台、壕渠水利工程等,加上可能存在 的外环壕,整体建设工程量巨大。所有这些工程 的主体部分理应是大体同时建造完成的,因此需要数千人劳作数年 ,这还不包括建筑工程的后勤保障在内。据此推测,南佐都邑人口或许有上万之众。也只有出现了强制性的区域“王权” ,集合起国家力量,才有可能完成如此壮举。

  南佐所在的董志塬上还有一些面积为数十万平方米的聚落,出土 的精美白陶 、黑陶说明这些聚落的级别较高 ,可能 是从属于南佐的卫星聚落 。陇东甚至整个黄土高原 ,分布着大量仰韶晚期聚落遗址,但还没有第二处能够和南佐的规模相当。即便是秦安大地湾聚落延续到这个时期,规模也是远次于南佐 。南佐聚落如此大 的体量 ,“九台”、壕沟和宫殿建造所需要 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当是区域公共权力或者区域王权出现 的最有力证明。南佐都邑大概是从周围迁入很多人口,集中规划建设而成 ,这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血缘社会重组,形成具有地缘关系 的早期国家组织 。由此推断 ,当时在黄土高原地区应当已经出现了一个以南佐为核心的“古国”。

  中轴对称建筑格局的滥觞

  南佐都邑及“宫城”具有清晰的中心对称、中轴对称格局。“九台”及核心区位于聚落中心 ,“宫城”位于“九台”中心 ,主殿位于“宫城”中心,大火坛位于主殿中心。主殿坐北朝南,从主殿大堂后部两个顶梁柱中间,向南到主殿中门(共有三门) 、“宫城”南门 ,构成大致南北向 的中轴线 ,东西两侧 的侧室(侧殿)和壕沟对称分布。

  再放大一些视野 ,“九台”中 的北台就在这条中轴线 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四台互相对称 。“宫城”南墙外还有一道与其平行的外墙 ,类似后世的萧墙或影壁。外墙的门与“宫城”南门错开几米 ,两道墙之间的空间兼具瓮城功能 ,增强了“宫城”的封闭性和防御性 。如此布局严整 的多个圈层结构的南佐聚落,应是阶级秩序的礼制性体现 ,开后世古典建筑格局中轴对称 的先河 。

  我们推测“九台”和主殿应当主要 是祭祀礼仪场所,“宫城”区部分侧室(侧殿)有可能作为首领人物 的居所。我们注意到由窑洞式建筑组成的普通居住区基本位于“九台”以外,推测“九台”所围绕 的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可能整体都属于与祭祀相关 的“圣区”或者贵族居住区 。这是一种将神权和区域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 、以王权为核心的建筑格局 ,凸显了王权至上 ,与西亚等地神庙和王宫分开且以神庙为核心的情况有显著区别 。

  礼制出现和阶级分化

  南佐“宫城”区出土了白陶 、黑陶、绿松石珠等贵重物品 ,成套的彩陶 、朱砂陶、白衣陶、白泥堆纹陶,涂抹朱砂 的石镞 、骨镞 ,以及大量炭化水稻遗存,与普通居址区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当时不但有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 ,而且已出现礼制和阶级分化。

  白陶 、黑陶在黄土高原罕见 ,但在南佐“宫城”区却发现不少 ,精致者陶胎最薄处仅有一两毫米 ,表面光滑细腻 ,有釉质光泽。如此轻薄精美的陶器,理应用快轮拉坯的方法制作 ,但我们一直没有在陶器上发现快轮旋转痕迹,制作工艺还 是个谜 。制作彩陶是黄土高原的传统 ,南佐有些彩陶表面有釉质光泽 ,有些彩陶成套出土 ,具有礼器性质 。比如在主殿以东祭祀区就集中出土9件小口平底 的彩陶酒瓶,每件高度都在60厘米左右 ,还都配有特殊 的盖塞——可既盖又塞,以防止酒精挥发。南佐的朱砂陶 、白衣陶 、白泥堆纹陶等也都是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特殊器物。朱砂常涂在一种带有圆饼装饰的鼓类器物上,器表内外涂白衣 的做法则见于簋、双腹盆、钵、缸、罐 、瓮等很多器物上。白泥堆纹陶罐在其他遗址很罕见 ,但在南佐仅“宫城”东部祭祀区就出土数百件,大小不一 ,可能 是成套 的祭祀礼器。经测定,南佐大部分陶器烧造温度在1000℃以上 ,最高达1116℃ ,而一般新石器时代陶器烧造温度在700~1000℃之间 。令人惊讶的 ,还有“宫城”东部祭祀区数以百万粒计的炭化水稻的发现 ,粟、黍数量极少,反之在“宫城”其他区则绝大多数都 是炭化粟、黍 。黄土高原农业本来就以粟、黍为主而少见水稻,以珍贵 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也应当是礼制的反映 。

  南佐“宫城”区出土物还体现出与长江中游 、黄河下游等地区的远距离联系 。白陶 、黑陶都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长江中游地区 ,南佐这两类陶器的出现有受到长江中游文化启示的可能性 。尤其是南佐不少黑陶属于夹炭陶,这也 是长江流域的古老传统 。有意思的是 ,南佐有的黑陶仅覆盖陶器表面很薄一层 ,已能做到很好地控制渗碳层厚度 ,工艺技术和良渚文化最为接近 ,不排除与良渚文化有交流。据科技考古检测,南佐白陶所用原料为高岭土和瓷石 ,高岭土质量与后世制造白瓷 的瓷土质量接近,瓷石原料可能产自南方 ,有些白陶上面 的海洋结晶涂层原料可能来自海岱地区 。黄土高原不产绿松石、朱砂 ,南佐的这两类原料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能性 。大量水稻不排除当地种植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 是从长江中游等地远距离贸易获得 。可见南佐“古国”应当存在对远距离贸易获取稀缺资源的控制 ,这也 是国家社会的特征之一。

  目前 ,南佐的考古工作才开了个头 ,很多谜团还有待后续解开 。但据现有 的发现就已经能够证明 ,中华文明和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一样 ,是诞生于五千年前 的三大原生文明之一 。

  (作者:韩建业,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导,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