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平台-快3平台
快3平台2024-04-29

如何打赢外来入侵物种阻击战?科研提供新依据新方法******

  如何打赢外来入侵物种阻击战?

  外来物种 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些情况下 ,引进外来物种确实有助于特定地域 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来物种又可能构成生物入侵。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 :实习记者 孙明源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策 划:刘 莉

  今年1月1日 ,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组织制定 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开始施行 。

  “外来物种真不少啊”“这份‘黑名单’来得及时”……一经发布 ,这份目录就引来众网友热议 ,网上话题量达到298万多条 。

  基于2022年全国范围外来物种调查及科研人员多年来监测研究 ,这份最新名录内容从原有 的52种更新为59种。

  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 、美国白蛾……对于这些外来入侵物种 ,人们或许只是偶有耳闻。事实上 ,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也非新问题 。大多数时候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并不显眼,它们静悄悄地给某些地区带去生态灾难 ,导致受灾地区以外 的人们很难关注到它们 。直到去年8月,鳄雀鳝以一种异样 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 ,让更多人知道了“外来入侵物种”到底是什么 。

  抽干湖水只为两条外来“怪鱼”

  “鱼抓到了吗 ?”

  2022年8月26日,在某直播平台的上百条弹幕里 ,这个问题“刷屏”了 。评论和弹幕背后有至少3700万网友看过直播。

  直播现场在河南小城汝州 ,在那里 ,工作人员抽干了公园里近30万吨 的湖水,只为抓住两条名为鳄雀鳝 的“怪鱼”。

  次日 ,汝州通报称 ,一公一母两条鳄雀鳝已被捕获 ,并接受了无害化处理。至此 ,持续一个月的“抽湖捕鱼大战”落下帷幕。

  其间,网上甚至出现过此次行动 是“劳民伤财” 的质疑。

  但这个事件 ,可以说给全民上了一节外来物种入侵 的科普课 。

  早在2002年 ,在创始人胡隐昌研究员 的带领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已经开始关注外来入侵水生生物。顾党恩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专家。2009年起,该团队对包括鳄雀鳝在内的多种外来水生生物进行了长期大规模 的调查监测。

  鳄雀鳝食量惊人 ,一旦泛滥成灾 ,不仅会影响渔业生产 ,威胁粮食安全,更会通过捕食作用导致本土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 的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 ,进而威胁生态安全。

  调查数据显示,鳄雀鳝近几年来在我国扩散蔓延速度非常快,在从海南到北京 、从上海到西南的大部分省区内都有野外捕获鳄雀鳝 的记录 。如果不及早干预 ,有可能扩散到大部分自然江河 。

  为了摸清鳄雀鳝等外来水生生物 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顾党恩团队常年在南方 的各个水域撒网、取水样 、“摸鱼” 。

  此次鳄雀鳝进入新版名录 ,与该科研团队提供的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离不开这些科研工作者 的多年努力。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物种遴选上有四个依据 :危害程度重、扩散蔓延快、防控治理难、危害形式多样 。“并不 是所有外来入侵物种都能‘上榜’。”顾党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鳄雀鳝能“上榜”, 是因为它会造成很严重 的危害,而且能快速扩散蔓延 ,一旦泛滥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

  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

  通过公开资料检索,记者发现我国较早 的外来入侵物种 , 是一种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蜗牛 。

  20世纪30年代 ,这种蜗牛翻山过海,随着英国、日本的全球贸易首先出现在我国厦门 、台北。如今 ,它已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省区 。这种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 ,即人们常说的“非洲大蜗牛” 。

  它就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 ,不仅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还携带多种会对人体带来危害的病原体。

  随着全球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外来入侵物种扩散蔓延 的风险不断提高,外来入侵物种带来 的危害也逐渐增大 。

  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创新中心主任刘万学说 ,我国近十年新增入侵物种55种,每年新增入侵物种达5—6种 ,是20世纪90年代前新增入侵物种频率 的30倍 。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外来有害生物与植物检疫学科组首席专家赵文霞记得,2010年时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出现大面积高山栎枯死,许多山头出现成片成片的枯死木,高原仿佛患上了“毛发斑秃”。赵文霞及有关专家顶着高原反应走遍了这些山头 ,最终确认高山栎大面积枯死背后的“凶手”竟是一种夜蛾科昆虫。高山栎虽能在高原挺拔屹立,面对外来入侵物种却可能遭遇生存危机 。

  另一种让赵文霞印象深刻 的入侵物种 是加拿大一枝黄花 。这种菊科植物在我国南方极易滋生 。“荒废 的上海造船厂长满了这种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随处飘洒,风一吹漫天遍野 ,扎根之处不给其他植物留下任何生长空间 。”赵文霞说 。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是顾党恩对另一种外来物种——齐氏罗非鱼 的评价 。这种鱼吃水草能力极强,在实验环境条件下几条鱼一两周就可以吃光一水池的水草 。广州四大生态调蓄湖之一的东山湖 ,因用于净化水质的水草往往被齐氏罗非鱼破坏殆尽 ,导致东山湖水质净化工作陷入停滞状态,水质一度沦为劣V类。

  另一种对全球森林极具危险性和毁灭性 的外来入侵物种则 是松材线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教授杨忠岐说,其引发 的松材线虫病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 ,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一旦松材线虫侵入林区,会让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染上松材线虫病 ,从而对整个林区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

  “能想象某一天黄山 的主要景观资源黄山松都被毁灭殆尽 ,黄山再无迎客松吗 ?”杨忠岐告诉记者,1982年我国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发现松材线虫病 ,40年来松材线虫给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生态灾难 。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灾害,刘万学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 的数字 :草地贪夜蛾危害严重时可能导致玉米 、小麦等作物50%以上的产量损失;番茄潜叶蛾危害严重时可导致番茄减产80%—100% ;苹果蠹蛾对我国苹果和梨等水果产业构成的潜在经济损失高达140亿元/年;在1平方米的玉米地里,30—50株豚草苗就可以导致减产30%—40%;一只福寿螺中含有3000条以上寄生虫……而它们还只 是外来入侵物种当中 的一小部分。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由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总计高达2000亿元 ,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

  科研为治理提供新依据新方法

  与外来物种入侵的历史相比,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却起步较晚 。

  赵文霞 是国内较早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的学者之一 ,她从2002年开始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但当时距非洲大蜗牛抵达我国已有70年 。

  赵文霞回忆说,当时其主要工作是翻译国外关于入侵生物学的经典图书 、著作 、论文。后来 ,随着外来入侵物种概念的引进以及一些应用实践 的展开,国内学者出版了一系列有代表性 的理论著作和论文。

  赵文霞告诉记者,国外的入侵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兴盛于50年代。我国外来物种研究本世纪初起步 ,经过科学家们20多年 的努力,目前我国相关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不相上下 ,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对许多入侵物种 的入侵历史 、路径和时间依然不了解,原始数据相当匮乏,还需要长时间积累来补齐短板 。

  新世纪以来,我国入侵生物学学者最重要 的心血结晶之一,就是上文提及 的2013年出台 、2023年1月1日更新的“名录” 。

  2013年 ,原国家农业部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名单——《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这份名录包含52种入侵物种 ,既包括紫茎泽兰 、少花蒺藜草、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等入侵植物、动物,也包括美国白蛾 、桔小实蝇等有害昆虫 ,以及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等有害病原物。

  刘万学向记者介绍说,第一批目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2013年以来,我国科学界对于外来入侵物种有了更为清晰 的认识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

  与此同时,法律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

  2022年12月3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该法明确规定:从境外引进野生动物物种的,应当采取安全可靠 的防范措施 ,防止其进入野外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在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前 ,我国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制定了生物安全法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还发布了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制定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可以说 ,目前我国已建成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教授告诉记者 。

  杨朝霞曾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或者委托组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研讨会,他 的许多建议也被吸纳进本次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本次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还特别强调:不得违法放生、丢弃,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环境 的 ,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的规定。

  科学界也在行动 ,不断为治理和决策提供新 的依据和方法 。

  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外来入侵物种全国普查。2022年,我国启动了包括实地考察、面上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近年来发现的草地贪夜蛾 、鳄雀鳝等入侵物种 ,都在普查范围内 。

  据赵文霞介绍 ,此次更新目录,最初各方提交上的外来物种名单有800多种 ,经过多轮筛选 ,名单从800多种减少到200多种,又从200多种减少到100多种 ,最终从100多种确定了59种 。

  科研也在各类外来物种 的治理中发挥作用 。例如 ,顾党恩团队和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合作开发了多重防控技术,应用于对广州东山湖齐氏罗非鱼 的治理 。结果显示 ,在控制试验前 ,齐氏罗非鱼为湖区的优势种,占渔获物重量 的79.41%,防控试验20天后,工作人员在渔业抽样调查中未采集到齐氏罗非鱼。

  从调查统计 、判定优势种和危害、甄别一个外来物种是否属于入侵物种,到提供治理方案,大批科研人员参与到外来物种 的防治工作中来 。

  相关方面都在积极努力 ,与外来物种进行坚决斗争 。

  将外来物种挡在国门之外 , 是防治外来物种 的第一步 。2022年9月4日,上海海关发现了一批可疑的快件 。工作人员打开检查 ,发现了300个大小一致的环氧树脂管 ,这些管里塞着潮湿 的棉花,每个管放了一只活体蚂蚁 。

  经鉴别,这些蚂蚁 是来自欧洲南部的野蛮收获蚁,国内收货人大概是想将其作为宠物饲养。但 是 ,此类蚂蚁在我国并无自然分布,贸然引进有使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的风险 。

  据了解,截至2022年11月 ,我国海关仅在上海口岸就设置了各类外来有害生物监测点471个 。据海关总署通报,仅2022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就从旅客携带 、邮寄等渠道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73种3.1万次、活体动植物2925批 。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仍在路上

  刘万学说,《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的重点,也 是治理外来入侵物种 的行动指南。

  在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做 的工作还有很多 。

  首先,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杨朝霞举例说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加入了防治外来物种的有关内容。但目前鳄雀鳝 、巴西龟等“异宠” 的网上交易并未被遏止 ,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立法对交易环节尤其是网上交易的规制不足 。这些宠物如果不进入自然界 ,确实不构成外来物种入侵。但 是,这些宠物具有逃逸或者被放生 的可能性 ,交易、蓄养它们客观上增加了它们入侵自然界的风险 。为此 ,应对相关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

  “以鳄雀鳝为例,我国法律并未对鳄雀鳝的销售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法严格对鳄雀鳝的销售渠道、途径等进行监管。放生行为极其隐蔽难以发现,鳄雀鳝很可能被混在其它鱼苗中放入自然环境 ,等鱼长大被发现后,也很难追踪放生者 。”杨朝霞说 。

  其次 ,相关科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刘万学指出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和危害,监测预警、扩散阻截、应急处置 、综合治理方面 的工作都需要加强。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如建立入侵物种风险预警 的大数据库 ,掌握入侵物种实时动态。比如哪些物种有可能入侵 ,它们从哪些地方进来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来?我们都要有研究 、有预判 。”刘万学说 。

  第三,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亟待公众参与。顾党恩提醒说,了解和防治外来物种并非只是管理者和学者 的责任 ,要想做好防治工作 ,就得有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 。

  “美洲牛蛙、红耳彩龟 、鳄雀鳝这类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如果只是在可控的养殖水体或者水族缸中并不会直接带来危害和形成入侵,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的。但 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随意引种、放生和丢弃,反而使它们在野外变成了真正 的外来入侵物种 。此外,如果因为它们被列入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导致把它们被当作‘有害动物’而被丢弃或弃养,更会造成严重 的生态灾害 。让公众认识到放生和丢弃外来物种 的危害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 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科学家也应该投入更大 的精力来为公众提供必要 的科普服务 。”顾党恩说。

  “外来物种 是一把双刃剑 。”赵文霞说 ,在一些情况下 ,引进外来物种确实有助于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 。但 是在另一些情况下 ,外来物种又可能构成生物入侵 。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外来入侵物种 ,在江苏、浙江一带扩张十分猖獗,占用了大量土地。但是,在北方 ,如河北石家庄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它很难大规模蔓延 ,却能够充当经济作物,作为鲜切花 的配花为人们带来收入 。

  “科学认识外来物种之后,除了做到不随意丢弃或放生,普通公民还可以主动报告身边发现 的外来物种 ,为外来物种治理提供线索。如果人人都能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随手消灭身边的外来入侵物种 ,就能真正筑立起外来物种入侵防控 的‘长城’ ,打赢这场外来物种入侵阻击战。”顾党恩说。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由受访者提供)

快3平台

明清两代流行的马面裙 ,有哪些特点 ?******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上官云)近年来,“国潮文化”逐渐兴起 ,汉服成为很多年轻人 的“心头好” 。从精美 的纹饰到到精致的款式 ,汉服凭借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依旧焕发着光彩 ,也 是社交平台上 的热门话题 。

  何谓“汉服”?汉服有哪些款式 ?南通大学副教授曹喆表示 ,周代至汉代 的衣裳多 是宽衣大袖 ,右衽与褒衣大袖是汉服区别于胡服 的主要特征。另外 ,明代有月华裙 、凤尾裙 、百褶裙等裙式 ,如今人们比较熟悉 的“马面裙”, 是明清两朝最流行的裙子之一 。明中期以后流行一种称为马尾裙 的衬裙 。

  款式与功能

  精美 的汉服,无疑 是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 的宠儿。

资料图:汉服展示。安源 摄

  曹喆介绍 ,“汉”字本意是天河,汉朝建国时以此作为国号,原先 的华夏族也就被称为汉族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汉服经历了多次胡汉融合。

  因此 ,汉服来源多样 ,形成了款式极其丰富的汉服系统 ,这恰恰 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可以说 ,汉服是一个服饰系统 ,不是一种风格或类型 。

  如果按功能分类 ,汉服有祭服 、朝服 、公服、常服 、燕服等,类似于今天的大礼服、小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 的分类方法。

  按款式分类,则有深衣、袍 、衣裳 、襦裙等等。古代典章制度还按照礼仪和官级对服饰分类 。研究者通常依据研究目的确定使用哪种汉服分类法 。

  不过,为了便于研究 ,可以把汉服归为三种基本款式,分别是衣裳制 、深衣制和袍服制 。因色彩 、长短、宽窄、纹样、配饰等不同,这三种基本款式有很多变体。

  汉服的“衣裳制”

  《周易•系辞》有云:“黄帝 、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曹喆说,从商代出土的人物造型玉器可以粗略看出 ,当时贵族 是“上衣下裳”的着装。衣裳有可能是汉服最早的普遍使用 的类型。

  穿在上身的称为衣,穿在下身 的是裳。大礼服往往都是衣裳制 。如冕服采用的 是衣裳制 ,不同朝代的冕服在冕冠、图案、尺寸以及颜色等细节上略有区别。

资料图 :此前,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东路上演了一场国潮汉服巡游活动,30名汉服爱好者身着传统 的汉服行走在街头,吸引过路行人 。余轩 摄

  在一些重要场合,士人也穿上衣下裳 。曹喆说,《礼记》记载,士人接受冠礼时头戴爵弁,穿纁(浅红色)裳。

  周代至汉代的衣裳都是宽衣大袖,这也 是汉服区别于胡服 的主要特征之一 。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 ,汉人衣裳出现收窄变短 的款式 。

  早期的汉服款式相对较为单一 。慢慢地,汉服款式越来越多 ,出现了襦裙(袄 、衫) 、袍 、袴褶、半袖等,衣裳有宽有窄 ,领子有交领 、圆领、立领等 ,装饰纹样更是几乎不计其数 。

  所以,曹喆认为,要总结汉服特征 ,大致可以这么判断 :汉服具有符合汉文化、礼仪要求,且符合中国人审美需求的特征 。

  明清流行马面裙

  对古代服饰研究者来说 ,古代典籍 、绘画等记录 的题材大多数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如官服 、贵族服饰等相对比较详细 ,出土 的壁画和实物也多来自皇室或贵族墓葬。

  曹喆表示 ,相较而言 ,明朝留下 的小说 、笔记、绘画以及实物资料较为丰富 ,比较有利于人们了解明代百姓的穿衣情况。

资料图 :图为扮演水仙花仙子 的汉服爱好者 。 高铖 摄

  明代织造业发达 ,彼时江南 是丝绸的织造中心,可以织造各种高级面料 。明晚期,流行轻薄面料 ,据范濂《云间据目抄》所记 ,明代面料样式多样,不可胜数。明代晚期的老百姓只要经济条件允许 ,基本是爱怎么穿就怎么穿。

  男装主要有贴里、道袍 、直掇、程子衣等 。《云间据目抄》中提到男人都穿“细练褶” ,这 是从元代辫线袄演变出来的一种袍衫,上身和下裙在腰间缝合 ,裙腰下有褶。

  此外,明代女装主要有衫、袄、褙子 、比甲及裙子等。弘治年间妇女衫 、袄很短 ,仅掩至裙腰 ,发髻不高 。嘉靖初年 ,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多 ,发髻很高 。

  明代男女都使用一种衬裙 ,使用马尾织成,称为马尾裙 ,它能把外裙撑开 ,人显得宽大 。此外也流行裙袄,袄用大袖圆领,裙用马面裙。

  明代有月华裙、凤尾裙 、百褶裙等裙式。可以这么说,马面裙是明清两朝最流行 的裙子之一。一般来说,马面裙一周有四个裙门 ,两两相叠 ,两侧有褶 ,正面没有褶 。

  明代服饰样式和风格多样,部分服饰一直沿用到清末。戏剧用明式服装的传统一直流行到现在 。明初时 ,一般老百姓 的婚礼可以用九品官 的服装作为婚礼服 ,新郎也称新郎官或新官人。

  汉服是文化的直观体现

  一般情况下 ,穿着者传达服饰 的意义主要包括个性(品味)暗示和身份(职业)暗示两方面 。

  曹喆提到 ,中国人对“意义”非常重视,“以符号 的方式表达含义 是我们 的文化传统 。器物上 的纹饰基本都是符号,体现了趋吉避凶 的含义 ,服饰上 的纹样更是难有例外” 。

曹喆作品《汉服》。中华书局出版

  女式汉服上使用频率最高 的纹样 是牡丹、蝴蝶 、凤凰等纹样,男式汉服使用频率最高的纹样则是寿纹 、云纹、回纹等 。

  此外,汉服纹样往往将各种吉祥含义的纹样凑到一起,如一幅画面同时有寿桃 、蝴蝶 、蝙蝠 、如意等图案。以象征婚姻美满的纹样为例 ,有和合二仙、凤穿牡丹 、蝶恋花、并蒂莲等。

  汉服和礼仪密切相关。服饰礼仪展示 的是服饰规范,与社会秩序、道德修养 、物质生活等内容有关 。《周礼》记载了五礼:吉礼 ,凶礼 ,军礼,宾礼 ,嘉礼。

  《礼记·王制》则总结了社会生活的六种礼仪:冠 、婚、丧、祭 、乡 、相见 。无论哪种礼仪场合 ,都对服饰有规范要求。时至今日 ,人们在正式场合按照礼节穿衣 的传统依旧留存 。

  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服饰的设计。比如穿衣服的时候,要考虑到服装如何搭配,这个过程 ,实际就 是服装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

  “中国人教育孩子,要求‘形端表正’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正衣冠’,即衣服和帽子要穿戴端正 ,外表清洁整肃 ,内心同样要纯净正派 。”曹喆表示 ,汉服 是文化 的直观体现,反映出穿着者的文化取向或者归属 ,服装和人 的精神面貌联系甚为紧密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快3平台地图